1.在Internet之前:台灣學生的奇蹟--BBS
最早的網路社群形成,應該是BBS。
BBS主要是以純文字的討論區作為社群介面,
然而,在台灣由於學生族群使用BBS的蓬勃發展,
不只是討論區,BBS發展出了以ANSI的圖畫、網路聊天室、即時通訊、EMAIL、甚至是網路互動遊戲。
其實除了介面醜之外,已經是具有成熟的社群功能環境。
也因為台灣學生對BBS的厚愛,在Internet WWW出現之後這麼長的一段時間,BBS仍舊沒被淘汰。
但目前逐漸式微中。
2.百家爭鳴:社群web site
在網路泡沫潮前,台灣出現了一堆主題型的社群網站。
功能大致都很類似,但各自以自己的程式系統開發,後來也死了一堆。
入口網站也每家都有做,但大家其實都差不多。
純社群網站的,會依主題或TA做區隔,像網路同學會、Shesay等。
入口網站的,則是在功能和空間上比較,但其實差異不大。
3.暗潮潛伏:特殊型態社群
在各入口網站推出社群服務的同時,
也有些不同型態的社群網站再較少人知道的狀況下,慢慢發展。
不過種類實在太多了,我這邊只列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:
明日報個人新聞台:這大家很熟,我就不做介紹了。現在被PCHOME收編,為當初台灣BLOG發展的重要指標。很多人推測就因為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太過發達,造成台灣使用BLOG的人比較少,發展也比較晚。
- eGroups:被Yahoo收編,不過台灣區已經停止服務了。是以EMail及web介面整合的社群形式,其實很好用,只是在台灣沒幾個人知道,因為台灣YAHOO用的社群是「奇摩」的家族。
貼圖:嚴格說起來,這不太算社群,只能算是部分的社群服務。不過在台灣入口網站(你知道我說的是PCHOME)推出這項服務後,使用人數大增,也成為顯學。 - XOOPS:其實像XOOPS的東西還滿多的,只是XOOPS最有名。有段時間,因為XOOP這類程式的流行,造成社群網站經營的成本下降,很多非商業主持的社群網站又慢慢增多了起來。
4.營養不良的社群外掛:AVATOR
就在去年,挾著韓國的超成功經驗,很多社群、入口網站也都投入了AVATOR的開發。
YAHOO有造型精靈、YAM有跟春水堂合作的大頭玩,連遊戲橘子都有自己的AVATOR系統。MSN當初也有想要做在Messenger中(韓國的MSN Messenger有),後來應該是因為Yahoo先做了,就放棄了。
不過,過了這段時間,台灣AVATOR的使用並不如大家預期中熱絡。但是在些有些交友的社群網站,AVATOR確實創造了不少營收。
5.創新的社群型態:Blog
想知道Blog是什麼的人,請自己去查,這邊不介紹。
Blog目前有點被歸類成新的社群平台,所以台灣的入口網站也都開始提供Blog服務(跟前幾年一樣)。
最早的是SINA,目前還有YAM和MSN。比較特別的是,MSN 的Spaces是跟MSN Messenger結合,這會是很大的優勢。
Yahoo呢?台灣目前還沒看到,韓國Yahoo是有的。
另外一提的是,Google也有買了個blog:Blogger.com。以Google強大的技術和創意,其實後續的發展很值得期待。
6.未來:社群形式無止盡的進步
在Blog之後,似乎啟發更多社群形式的產生
- Wiki:多人共同創作的百科全書
- Wallop:微軟實驗室的「次世代」社群
- 台灣Yahoo知識+:這個.....大家自己看看就好
看一下歷史的洪流,社群形式不斷的革新。但,大家常用的是什麼呢?回頭看看周遭的人使用的網路習慣,其實答案就在我們的周遭。
新的形式不一定就能快速造成網路使用者的轉換。
人的互動,才是社群運轉的根本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